生与1980的一群孩子们,一直到今天,在他们的世界里都有一些刻骨铭心的 语汇。那一年出生的孩子在今天,2003年的六月,应该有23岁了。如果按部就班 地读书,现在应该是大学四年级,正在人才招聘会的人山人海里挤来挤去。
属于他们的那些语汇,在今天看起来,仍然是有一点点的怀旧,就像一场经 典的老电影,里面有一些与青春、梦想相关的片段。
(一)九年义务教育
1992年,在很多城市里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义务教育,那一年这群12岁的孩子 中的大部分经历了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。有的城市把小学五年改成了六 年,有的城市则把初中三年改成了四年。那年我小学五年级,被老师告知我们的 毕业考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竞争的味道,很开心。
那年九月我进了一所重点中学,是很多人羡慕的好运气,从那天开始就知道 我们的初中将有四年那么长。那个时候几个小孩子不知道多出的这一年意味着什 么,直到读了大学,到大四了,才羡慕起寝室几个1981年出生的小子,总觉得人 家还有更多的时间去尝试一点什么,总觉得人家即便是考研失败了总还有比我们 多一年的青春去卷土重来。大学里的女生,在感叹青春宝贵的同时,开始诅咒多 读的这一年。
因为,生于1981的几个室友,清一色是享受了八年初级教育的。
也正是因为赶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这班车,我们从此被所有人告诫:将来 有一天,遍地都是大学生!不考大学是没有出路的!
注意:这里用的是“遍地”这个词,感觉就像满山的油菜花那么壮观!
所以,从升上初中的那天起,我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:所谓“一颗红心, 两手准备”,全是扯淡!
(二)高中委培
中考那年,教育计划适当放宽。所以,很多中考时比分数线差几分的学 生,得以获得高中委培机会。
我也是其中之一:比省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低了1.5分,自费6000元。在 我们之前和我们之后的学生,都没有我们那一年花钱多。
我还记得在我后座的那个男生,每天都掰着手指头告诉我:三年6000元,一 年就是2000,那么每天就是6元多!每天晚上放学的时候他都会说:今天的六元 钱又没啦!那时我看着他的眼睛,里面有一点点无奈。
直到最后,里面搀杂了疯狂与偏执。
还记得他是我们班里最刻苦最用功的学生,是成绩好得连学习委员都不愿意 做的学生--因为怕做班干部影响学习!
那时候,课间我们说笑的时候他总是在埋头读书。于是他一路从高一的普通 班升上了理科重点班,高三进了高考实验班。
再以后,高考前夕,他疯了。
那年的七月,我考上了大学。那时候我想,如果他能坚持到今天,他也该考 上满意的大学的。只是,那6000元钱把中考失利的他逼到了悬崖边上。
因为是那时候才知道:他家境十分贫困,那6000元钱是很多很多人凑起来 的。
(三)《花季.雨季》
高一的时候,我们这群人是最早接触这本由一个中学生写的书的。
那一年,恰巧我们也16岁。
那时候看那群深圳孩子快乐的青春,有初恋、有郊游、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和 懵懂的日记,很羡慕。
可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摞了厚厚书本的课桌上蛰伏,习惯了这样枯燥的日 子。因为我们知道:高考实行标准分制度,满分900,对于偏科的学生来说,一 门不好,足以与大学绝缘。
可是我们还是很喜欢传阅那本30万字装桢精美的小说。虽然后来又有了很多 很好的校园文学作品,但是再没有哪一部像《花季.雨季》这样打动我们16岁的 年华。
直到今天,和很多1980年出生的孩子们说起在我们16岁那一年,也就是《花 季.雨季》第一版发行的那一年的故事,很多都和刘夏、和王笑天们有关。
那个时候,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做着一个梦,梦见有一天我们也能把自己的故 事写成一本书,一本像《花季.雨季》一样有着漂亮封面翔实内容的书--而事实 上书店里也 确实有了很多这样的书--但是我们大多没有动笔,因为,那时候 感觉确实是太美好了呵,所以连自己都知道:从此,很难有一本书,真的打动我 们,就像16岁那年的那本《花季.雨季》。
(四)大扩招 1999年我们高三,全国第一次大面积扩招开始。
那一年,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扩招,好象上大学从此就是一件不费力气的事 情。还有一些人,比如我们的老师,则告诉我们“机不可失、时不再来”这样的 道理。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蜗牛壳,好象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面前如果错过了就万劫不复一样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文章分页:[1][2][3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