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,国王和阿里商谈,决定尽早择日为哈桑和公主完婚。两家关系十
分融洽,国王又下令在王宫旁边为宰相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府宅,这样王宫和
府宅相邻,彼此若有事相商,可以以步代车。从此,他们朝夕与共,来往频
繁。
时光催人老,许多年过去了,国王变得年迈体衰,久病不愈。一天,国
王召集满朝文武共商王位继承人的大事,大家一致推选驸马为继承人。于是,
国王当众问驸马:
“我已年迈力衰,恐怕不久于人世。如今,满朝文武一致推举你为王位
的继承人,我打算在我在世之日,举行继位仪式,国家政权由你执掌,以图
长治久安。”
“父王,”哈桑毕恭毕敬地说,“朝中的文武官员,有的比我年长,经
验丰富,有的比我能力强,德高望重。我还年轻,阅历浅薄,还不够资格继
承王位。请父王三思。”
可是,国王和满朝文武执意选哈桑为王位继承人。这样,哈桑就在众人
的拥戴下,坐上宝座,正式宣布掌握政权,临朝理政、封赠朝臣,大赦天下,
继而又前往内宫谒见老国王。
老国王归真后,哈桑兢兢业业,治国有方,深得人民拥戴,父子同心协
力,任劳任怨,致使国泰民安。
忘恩负义的阿卜杜拉
从前有一个年高德劭的托钵憎,名叫阿布·纳达尔,在巴士拉城一个寡
妇家投宿,这寡妇是那样好客,如此热情招待他,使他觉得非报答她不可。
当这个托钵僧临走时,说道:“好姐妹,我看得出你家很穷,你要带大
你那儿子阿卜杜拉,使他受到你所希望的那种教育,是很困难的。你肯信任
把孩子交给我吗?我会待他像儿子一样,好好照顾他的。”
寡妇早在很多年前就已认识这个托钵僧,知道他是一个圣人,没有人会
认为他不好的,因此她很乐意地赞同了这建议,叫儿子跟随他学艺。
这个托钵僧是来自马格里布,他带着阿卜杜拉旅行过亚洲所有好地方和
大城市,但是却时刻小心避开他自己的故乡。那老人真的待这孩子如自己的
儿子,教他读书,给他上课,使他懂得很多知识和技艺,有一次阿卜杜拉病
了,老托钵僧冒着自己丧生的危险,小心看护他,一直把他治好,毫无疑问
这孩子应该对阿布·纳达尔感恩戴德才是。
可是托钵僧对他说的话他听也不想听,托钵僧说:“我的儿啊,感激是
来自心灵,而不是在唇边的。
它以行动来表示,而不是用言词。你听我的话就证明你的感激了。”
他们一路前行,有一天到达一处荒凉的地方,巨大的岩石挡住他们的去
路。
托钵僧对阿卜杜拉说:“在这块岩石里藏有财宝,如果你听从我的吩咐,
它就是我们的,如果你情愿的话,这次就是证明你对我感激和爱的时候阿小
杜拉答应照他慈祥的恩人吩咐去做。
“好。”托钵僧点点头,然后举起他的拐杖,狠狠地打了岩石一下,岩
石就像门一样打开了。
托钵僧说:“我的儿啊,你走进去,在那岩洞中你会找到一座铁烛台,
我要的是这座烛台,去把它拿来!不过,你一定不可触摸在那儿放着的任何
金银财宝。记住我的吩咐,你只去取那烛台,其他东西不是给我们的。你能
听从我的吩咐吗?”
“为什么不能呢,我当然听从啦,”阿卜杜拉保证道,“我知道我欠你
的恩情太多了!”这样说着,他就爬进那岩洞的进口去。
可是,他一看到摆满一地的金币银币珍珠宝石,就眼花缭乱了。他觉得
心烦意乱,无法抵受得住诱惑,竟把托钵僧的吩咐抛在脑后,把闪闪发光的
财宝拚命往自己口袋里塞。他这样一做,岩石就合拢起来,四周突然变成一
片漆黑,他一把抓起烛台,左冲右突,想找条路逃出去。
最后,他看到远处有着微弱的光线,就向着光处走去,使他惊讶万分的
是,深深的岩洞突然似乎开阔起来,从那儿他走出去了。他向周围打量,觉
得奇怪,托钵僧不知哪儿去了,连荒漠岩石也都消失不见,相反,他发现自
己是在巴士拉城附近,就是他母亲居住的地方。
阿卜杜拉心想:“不用理那托钵僧,管他现在在哪儿呢,现在我不靠他
也发财啦。”
他的母亲当然问过他托钵僧的情况,阿卜杜拉把在荒漠中的情况讲了一
番,结尾时说他不再需要那老家伙帮助了。
说到这儿,他把口袋里的金银珠宝全倒在桌子上,两个人看着这批财宝,
乐得不得了。他们数了那些钱,一个金币一个金币地数着,计划如何去花它
们,当他们刚决定怎样花掉它们时,突然所有财宝一下子不翼而飞,消失无
踪了。只有那座铁烛台还留在桌子上。
那寡妇痛哭起来,“天啊,这是怎么回事?阿卜杜拉,我们一定是把那
圣人惹恼了,他只不过是考验我们罢了,因为我们忘了他,现在我们所有财
宝都被拿去啦。把烛台拿去给他,也算是对我一种安慰吧!也许这样会使他
心软,你肯定知道在什么地方能找到他的。”
可是阿卜杜拉根本没有他母亲那种善良的品性,他坐在屋角,咒骂起老
托钵僧来,而且还轻蔑地踢那座烛台,口里不干不净地尽在骂:“这就是那
死鬼老骨头留下给我的好东西,我冒着生命危险爬进岩洞去,他却一声不响
把我拿出来的所有东西偷得一干二净,妈妈,你高兴怎么样说都好,我并不
是忘恩负义,那老家伙不是个好东西,他根本不是什么圣人,我相信他只是
个卖娘贼罢了!”
阿卜杜拉骂着骂着,天已黑了,他母亲点了一盏小油灯,放在桌上,阿
卜杜拉觉得放在桌上不顺眼,就把它挂在烛台的一支分支上。突然,一个穿
着长长的棕色衣袍的托钵僧出现了,他像陀螺似的转个不停。扔了一个铜子
儿在桌上,连一句话也不讲就不见了。
“这是怎么回事?”阿卜杜拉说,他对这种怪现象,想了足足一晚。到
第二天傍晚,他想出个苗头来了,那铁烛台共有十二个分支,他在每个分支
都放上一支蜡烛,然后把它们点着。立刻有十二个托钵僧,全都是穿棕色长
袍的,突然出现,他们转呀转的,转了一刻钟,每个都抛下一个铜子儿就不
见了。
第二晚阿卜杜拉再试一次,果然这种怪事又再出现,不过每晚这些托钵
僧只出现一次,不会再来第二次的。
这样,阿卜杜拉和他母亲现在倒有了点钱,每天十二个铜子儿,虽然不
多,亦足够他们生活下去了。可是他们仍然对失去的财富念念不忘,这十二
个铜板跟那笔财宝又怎能相比呢!他们拿这十二个铜板又能干什么大事?只
是聊胜于无吧。
文章分页:[1][2][3][4][5][6][7][8][9][10][11][12][13][14][15][16][17][18][19][20][21][22][23][24][25][26][27][28][29][30][31][32][33][34][35][36][37][38][39][40][41][42][43][44][45][46][47][48][49][50][51][52][53][54][55][56][57][58][59][60][61][62][63][64][65][66][67][68][69][70][71][72][73]